春秋战国人物
述而篇第七·二九(176)
**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中文名:巫马施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外文名:WuMaShi
【钱穆译】先生说:“仁远吗,我想要仁,仁即来了。”
别号:巫马旗、巫马期
【杨伯峻译】孔子道:“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今天学习《论语》述而篇第三十则。
国籍:中国-东周
【傅佩荣译】孔子说:“行仁离我很远吗?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1、原文
民族:汉族
第一、三个仁是名词,指仁德、仁道。第二个是动词,指行仁,修仁德,行仁道。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出生地:鲁国,一说陈国
本章的意思是孔子说仁道离人不远,如果他想行仁,这个仁就来了。但我们看《论语·述而3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说他算不上仁者,而且他还经常说他没有见过仁者,这又是为何?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出生日期:前521年
这一点也不矛盾,任何人想行仁道,只要他们心里有这个主观愿望,他们就可以做到。但不是行仁道就是仁者,要有恒,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25》)而且要坚定信念,致力于仁,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6》)所以行仁道不是难事,关键是能不能持之以恒,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像现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在一辈子做好事!”如果一个人能一辈子做好事,那一定也是个仁者了。因为他已经具仁德,而且能够坚持行善。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死日期:不详
行仁道、修仁德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我们各自的人生征途中,慢慢修养仁德,坚决不做任何一件坏事,在适当的机会能做好事就尽量做到,这样不仅我们的内心充实,同时我们也感到这也是很快乐的事情。
2、译文
职业:学者
9159金沙游戏场,述而篇第七·三0(177)
钱穆白话试译
结业院校:孔门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问孔子道:“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及孔子退,陈司败作揖请巫马期进,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没有偏私,君子也会偏私吗?鲁君娶于吴国,那是同姓之女,至于大家称她吴孟子。若鲁君算得知礼,谁不知礼呀!”巫马期把陈司败话告孔子。孔子说:“丘呀!也是幸运。只要有了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信奉:儒学
【钱穆译】陈司败问孔子道:“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及孔子退,陈司败作揖请巫马期进,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没有偏私,君子也会偏私吗?鲁君娶于吴国,那是同姓之女,至于大家称她吴孟子。若鲁君算得知礼,谁不知礼呀!”巫马期把陈司败话告孔子。孔子说:“丘呀!也是幸运。只要有了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傅佩荣注解
重要造诣:戴星治单父
【杨伯峻译】陈司败向孔子问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道:“懂礼。”孔子走了出来,陈司败便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孔子竟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吴和鲁是同姓国家,[不便叫她做吴姬,]于是叫她做吴孟子。鲁君若是懂得礼,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这话转告给孔子。孔子道:“我真幸运,假若有错误,人家一定给指出来,”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制吗?”孔子说:“懂得礼制。”孔子离开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上前对他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自己人,难道君子也偏袒自己人吗?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鲁、吴两国是同姓,所以称她为吴孟子。鲁君如果懂得礼制,那么谁不懂得?”巫马期转述了这番话,孔子说:“我真幸运,只要有什么过错,别人一定会知道。”
封号:鄫伯、东阿侯
【傅佩荣译】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制吗?”孔子说:“懂得礼制。”孔子离开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上前对他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自己人,难道君子也偏袒自己人吗?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鲁吴两国是同姓,所以称她为吴孟子。鲁君如果懂得礼制,那么谁不懂得?”巫马期转述了这番话。孔子说:“我真幸运,只要有什么过错,别人一定会知道。”
陈司败是陈国的大夫,司败是官名,专门管理治安。昭公是鲁昭公,襄公之子。
巫马施人物
揖,作揖,作礼。进,上前。党,偏私,偏袒。
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小孔子三十岁,孔子的学生。鲁为周公之后,吴为太伯(泰伯,为周文王的大伯)之后,皆姓姬。这位夫人应该称为吴姬(国名加上本姓,为国君夫人称号),为了避免“同姓不婚”的礼制,改称为吴孟子(孟子可能是她的字)。
巫马施,曾
了解一下几个人物,陈司败,陈国大夫,司败是官名,管理治安。昭公,鲁昭公,名裯,继襄公之位。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学生。吴孟子,鲁为周公之后,吴为泰伯之后,皆姓姬。这位夫人原本名为吴姬,为了避开“同姓不婚”的周朝礼制,所以改称吴孟子。
鲁国国君姓姬,吴孟子也姓姬,古代同姓不婚。孔子却认为鲁昭公这样做是知礼,因此陈司败觉得孔子偏袒自己人。
(历史
孔子既然知道昭公与吴孟子同姓而婚,为什么还说他知礼?昭公是鲁国国君,鲁国是孔子的父母之邦,孔子怎么可能对国君说三道四呢。古有“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的说法,孔子不是不知道鲁昭公不合礼的做法,他选择不说,而且说他自己有错,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孔子的做人之高。
孔子听到陈司败的话以后,虚心认错。但古代有“不言君亲之恶”的古训,所以孔子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任职期间,勤于职守,日夜操劳,身体力行,单父大治。
也许有人会反问说孔子不真诚,既然昭公的行为不合礼,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是不是很圆滑?恰恰相反,不是,孔子不直接说,他是知礼、合乎礼。他也不圆滑,他说他一有过错,别人一定马上知道,他只是换了种方式避免与礼冲突。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他忠于儒家学说,理论儒家的义利观,不贪繁华。
今天言论更自由了,对领导人的评价可以直言不讳了,西方社会更是把调侃领导人当作娱乐节目了,但我们在做这些评论、评说、戏说时,还是要考虑社会规范、社会道德的要求,尽量能做到不逾礼。
陈国的司败向孔子询问,鲁昭公是否知礼。孔子说知礼。等孔子走后,陈国司败又对巫马期评论道:“我听说君子是不结党的,难道君子也是结党的吗?昭公娶了同姓的吴孟子,昭公如果也能叫知礼的话,还有谁不知礼?”那时鲁与吴都是姬姓,按古礼,同姓不婚,所以昭公的行为不太合于礼法。巫马期告诉孔子陈司败的评价后,说:“我很幸运啊,一旦有一点过错,别人一定会知道。”
巫马施历代追赠
鲁昭公是孔子的君主,孔子不可能不知道他有失礼之处,但不能在别国的主权面前指责自己的君主,这是孔子为臣之礼。所以,宁可让自己被指责。面对一些情境,两难抉择中,宁肯自己受点委屈也不去破坏应该遵守的原则,这是圣人的胸怀。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祭奠孔子及七十二门生,他为其中之一。
4、弘丹学习心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伯”。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心胸宽广的人,陈司败认为孔子说昭公知礼是偏私,他非常直接地说:“我听说君子没有偏私,君子也会偏私吗?鲁君娶于吴国,那是同姓之女,至于大家称她吴孟子。若鲁君算得知礼,谁不知礼呀!”巫马期把陈司败话告孔子。孔子说:“丘呀!也是幸运。只要有了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东阿侯”。
陈司败批评孔子的话传到孔子的耳朵,孔子并不是急于解释,而是非常虚心地接受批评,很高兴地说自己非常幸运,有了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宋度宗咸淳三年,以“东阿侯”从祀孔子。
但别人指出我们的错误时,我们有时往往会急于争辩。我想,孔子认为昭公知礼,肯定也有他的理由,而他却不争辩。有时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巫马施文献纪录
《家语》:
宓子贱仕鲁,为单父宰,孔子使巫马期往观政焉。入界,见䰻得鱼辄舍之。期问焉,曰:鱼之大者名为鱄鱨,吾医生爱之,其小者名鱦,吾医生欲长之,是以得两者辄舍之。
巫马施人物故事
有一次,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回覆:“知礼。”
孔子走后,陈司败问巫马施:“我据说正人无偏私,正人也会偏私吗?鲁君娶了吴国的同姓之女,人们叫她吴孟子,若是鲁君如许做都算知礼,那谁不知礼呀?”
巫马施就把陈司败的话转告给孔子,孔子对巫马施说:“我孔子越位荣幸,只需有了错,他人就会晓得。”
子路和他一同打柴,瞥见一家富人,驾车百乘,摆宴席于韫丘之上,奢华异常,子路问他,若是摒弃从孔子那边进修到的学问、人品和手腕,便可云云繁华,你干不干?
他以为子路问此语是污辱了本身,透露表现志士仁人绝不做利令智昏的事变。
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