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9月3日
古滇王国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古国,主要是位于云南中部以及东部地区,这是一个将青铜时代发展到极致的古国,我们称它为滇族。古滇王国从诞生到消失,一直存在着很多疑点,他是怎么出现的?他又是如何消失的,一直都得不到证实。现在大家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滇文化吧。简介两千多年前,云南抚仙湖畔有一个古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国。滇国,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境内的主要民族是古代滇人部落,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消失于东汉中期。通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发现的四十多个滇文化遗址勾画出古滇国的疆域轮廓:东至陆良、泸西一线,西至安宁、易门一带,北到昭通、会泽之地,南达元江、新平、个旧之境,南北长约四五百公里,东西宽约两百余公里。根据考古发现,今抚仙湖畔石寨山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为贵族墓地,今金莲山为平民墓地。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在这一片三角区域内,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让后人震惊的青铜文明,也有过男耕女织、渔歌唱晚的幸福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毁灭了金莲山附近的集镇,而整个古滇国,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滚滚长河。
古滇王国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古国,是一个将青铜器发展到极致的古国。从古滇王国的诞生一直到灭亡一直都存在很多的疑点。比如说它是如何出现的?又是怎么灭亡的?这些一直都找不到证实。下面祥安阁就为你介绍有关古滇王国的相关文章。
古滇国青铜文明的神秘出现与消失随之出土的文物几乎代表了古滇国时代青铜文化的精品,有滇国重器贮贝器、铜编钟、带金销的剑、黄金珠、玛瑙、玉、车马饰和造型奇异的铜扣饰。它们价值连城,代表着一个湮没了的云南古史上第一个地方政权古滇国的真实存在。
古滇王国是如何消失的?
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聚焦中国”活动在意大利举办
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云南比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晚了1000多年。但是在接下来的年代里,云南人靠其才华与智慧,将青铜时代的文明发挥到了极至。至今仍然让历史学家们迷惑不解,这个几乎是突然之间出现在云南高原上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从哪里发源的?
简介
刘春宏/图
我们对古滇国的发现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越多。比如这个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王国的都邑建在哪里?
两千多年前,云南抚仙湖畔有一个古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国。滇国,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境内的主要民族是古代滇人部落,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消失于东汉中期。通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发现的四十多个滇文化遗址勾画出古滇国的疆域轮廓:东至陆良、泸西一线,西至安宁、易门一带,北到昭通、会泽之地,南达元江、新平、个旧之境,南北长约四五百公里,东西宽约两百余公里。根据考古发现,今抚仙湖畔石寨山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为贵族墓地,今金莲山为平民墓地。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在这一片三角区域内,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让后人震惊的青铜文明,也有过男耕女织、渔歌唱晚的幸福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毁灭了金莲山附近的集镇,而整个古滇国,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滚滚长河。
其中,抚仙湖被授予“中国最美外景地”之一
以滇池为中心的区域里,古墓连着古墓,在不深的土层下,到处散落着各式各样的青铜器件,在滇池沿岸不深的土层下,人们修路、建房不断地从地下挖出锈蚀的剑矛或斧钺,然而却始终没有人找到滇国的都城。
古滇文化
潘增良/图
古滇文化作为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名片之一,是春秋末至东汉初期以滇池为中心,劳浸、靡莫、叟等部落融合周边兄弟民族文化、中原汉文化、楚文化、外国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
“中外最美外景地”是从文化、地理、民俗、风情等各种不同特征的典型代表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古滇国青铜文明的神秘出现与消失
资春富/图
随之出土的文物几乎代表了古滇国时代青铜文化的精品,有滇国重器贮贝器、铜编钟、带金销的剑、黄金珠、玛瑙、玉、车马饰和造型奇异的铜扣饰。它们价值连城,代表着一个湮没了的云南古史上第一个地方政权古滇国的真实存在。
抚仙湖的美,凭什么能征服全世界?
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云南比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晚了1000多年。但是在接下来的年代里,云南人靠其才华与智慧,将青铜时代的文明发挥到了极至。至今仍然让历史学家们迷惑不解,这个几乎是突然之间出现在云南高原上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从哪里发源的?
资春富/图
我们对古滇国的发现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越多。比如这个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王国的都邑建在哪里?
接下来,我将用六组关键词来回答这个问题
以滇池为中心的区域里,古墓连着古墓,在不深的土层下,到处散落着各式各样的青铜器件,在滇池沿岸不深的土层下,人们修路、建房不断地从地下挖出锈蚀的剑矛或斧钺,然而却始终没有人找到滇国的都城。
清澈见底,晶莹剔透
资春富/图
抚仙湖抚仙湖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清澈见底的湖水。
透明度一般4至5米,有的可达7至8米。
站在湖边,你可以看到深深的湖里,那碧绿碧绿的水草随波摇曳,水里许许多多可爱活泼的鱼儿们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好不潇洒。
刘斌/图
风平浪静的时候,抚仙湖的水静悄悄,无声无息,在这偌大的湛蓝的湖面上,竟然看不到一丝丝波纹,静得犹如一面明镜。
资春富/图
蔚蓝的天空倒映在水中,真不知道天在湖上,还是湖在天上,分不清,也看不明,像是一幅妙不可言的风景水墨画一样铺在清澈的水面上让人心醉。
黄戡凌/图
水是抚仙湖的精灵,是一位可爱且漂亮的小精灵,变幻莫千,清澈湛蓝;
水仿佛是天生丽质,打扮着抚仙湖是如诗如画……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仙境的话,那一定会是抚仙湖。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白树植/图
抚仙湖寒暑变化不大,随处可见“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美景;
金云龙/图
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年平均气温在17℃左右,夏季温度15-25℃,是天然的大养吧。
一尘不染,沁人心脾
抚仙湖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000单位每立方厘米。
在抚仙湖畔,可以体验洗肺的快感。
黛阮/图
抚仙湖的空气,随时都像洗过一样清新,一尘不染,沁人心脾。
抚仙湖
是云贵高原九大湖泊中最为璀璨的一颗高原明珠
刘春宏/图
在这里,随便按下快门都是画、随意拍摄都是景
明代著名才子杨升庵曾这样赞美抚仙湖
澄江色似碧醍醐
万顷烟波际绿芜
只少楼台相掩映
天然图画胜西湖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资源富集、人杰地灵….
请再看以下关键词
世界深蓝湖区
蓝,在抚仙湖的上空弥漫-天空的颜色;
蓝,在抚仙湖的四周拱护-湖水的颜色;
抬望眼,天是浅浅的蓝,浅到一干二净,空明澄澈。
垂目看,水是深邃的蓝,美丽的像是沉浸在无尽的静谧中,随你迷离,任你迷醉。
生命起源地
位于抚仙湖东北边的澄江化石地拥有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澄江化石地发现点-帽天山
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共涵盖了16个门类,200多种动物的化石标本,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
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复原图
为研究地球早期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
抚仙湖虫化石
经考证,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是从云南虫演化而来的,所有的昆虫类都是从抚仙湖虫演化而来的。
云南虫化石
云南虫化石被认为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这一生命进化和生物演化链上的鼻祖,故而澄江被誉为“地球生命起源地”。
古滇文化印迹
抚仙湖和古滇文化有什么关联呢?
我们从几次重大的考古说起
滇王之印
1956年,在抚仙湖西北方不远处的晋宁县石寨山发掘了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至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墓葬群,出土文物中最为代表属“滇王之印”,证实了此处为滇王及其臣仆的墓地﹔
牛虎铜案
1972年,在抚仙湖西南方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发掘了战国至东汉初期的墓葬27座,出土文物1300多件,其中,闻名遐迩的牛虎铜案出土于24号墓。
江川李家山
李家山墓葬分布在山顶部及西南坡,墓穴为竖穴土墓,除个别墓有木质棺椁外,一般均无葬具,葬式全部为仰身直肢,头向西,墓室方向大致朝向抚仙湖。
立牛扣饰
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文物价值之高;其表现形式之特,文化内涵之深;其制作之精,工艺之绝,在当今也属罕见。
骑士猎鹿扣饰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李家山埋藏着古滇国的灿烂文明!
祭祀贮贝器
江川李家山与晋宁石寨山相距并不远,直线距离不过二三十公里。晋宁石寨山与江川李家山为同时期古墓群点。石寨山发掘早而成名早,因出土滇王之印而名满天下。
青铜贮贝器
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被视为滇青铜文明的象征,其重大考古发现,为考古界研究滇国历史及滇青铜文明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水鸟铜扣饰
但在这两座山的考古中,虽然有较为丰富的青铜器物出土,但极少发现完整的人体骨骼。以往研究古滇国大都通过器物来研究,缺乏“人”本身的材料,对滇青铜文明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2006年3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澄江县文体局开始了对澄江金莲山古墓群长达3个月的考古发掘。
澄江金莲山考古
此次发掘,共清理、发掘墓葬144座,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余件套,主要有圆形扣饰、铜锄、戈、剑、马器、土陶和彩陶等等。
铜钺
这次发掘让在场的工作人员惊喜不已,因为从出土的文物来看,金莲山墓葬群与李家山一样同属于古滇国时期。
同时,金莲山墓地发掘出大量完整的人体遗骸标本和骨架,这在以往的滇青铜文明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正好填补了滇青铜文化研究的许多空白,丰富了对滇文化的认识。
石寨山、李家山和金莲山地理位置分布
穿越历史长河,石寨山、李家山和金莲山将数千年前的古滇国信息重新传递给了我们,它们的存在是世间的一个奇迹。透过那一层层青铜锈蚀,我们可以读出其中凝聚过的血与火、苦与泪、压迫与反抗、文明与野蛮、祥和与祈祷
……
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载:
楚将庄乔于公元前278年入滇称王。
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赐滇王印,以其地置益州郡。
公元前106年,设置俞元县,属益州郡。
俞元县是个大县,辖地为今天的澄江、江川、红塔区、路南等地。在公元6世纪以前的史书上都有俞元县的记载,到了唐以后就没有记载了。是因为废县不记载,还是因为县城突然消失不再记载?无论是哪种原因,一个大县的县城在史书上总要有一点儿蛛丝马迹的。可是,找不到。俞元古城的消失,成了千古之谜。
从石寨山、李家山和金莲山的地理位置上看,这个城池是否已经沉入抚仙湖里了呢?
抚仙湖
杨正吉/图
拥有灿烂的文明,悠久的历史
深厚的文化、富集的资源
这里是生命诞生的圣地
…
足矣让世界为之震惊!
特别鸣谢
文章由“映像抚仙湖”创作
设计排版:陈于银
文字校对:李红龙
摄影:刘春宏、潘增良、资春富、刘斌、黄戡凌、李江、白树植、金云龙、黛阮、杨正吉等,感谢各位摄影师的辛勤付出。